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依托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以校级重点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所”和“水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发展平台,2006年被评定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与良好的学术积淀作为支撑。
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本学科目前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生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学科成员都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者,研究方向各有侧重,都毕业于全国著名高校,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有自己的创见,在省内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其中,本学科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各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各1人。
目前,本学科已经形成了四个特色鲜明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方向:江西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开发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水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德育人本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近五年,学科成员主持完成了“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与传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公正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执政合法性研究”等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9项,共获取纵向课题科研经费60多万元;出版《红色文化与传承》、《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论》等学术著作10余部,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导》等教材、教辅用书10余本;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69篇;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14项。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发挥既有优势,进一步追踪学术前沿、凝聚学科力量、凝练研究方向,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学术交流等不同方面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发展,促进我校大文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进我校文、工、理多学科的协调发展,为我省 “和谐创业、富民兴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