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介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也是我校办学历史最长的品牌专业,学科带头人为刘青,拥有江西省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科研项目49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部级20项、重大横向项目1项、其它项目14项,科研经费1664万元,年均300多万元。通过承担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较好的研究基础,并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向上、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总成员25人,其中博士9人,占36%;教授5人,占20%;副教授11人,占44%。申请初期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SSCI、A&HCI收录5篇,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
二、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生态水利学
生态水利学属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1)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2)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3)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本学科方向针对鄱阳湖流域,主要研究湿地水文过程和湿地格局形成与变化的关系,揭示湿地退化机理;建立基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模式,并提出区域或流域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模式;针对滨湖平原的“三农”问题,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农田退水净化效能、农村环境规划与治理研究,揭示“三农”问题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相应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的严重威胁,如何探索和利用水资源、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将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生态水利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方向之二:水工结构优化与安全评价
水工结构优化与安全评价学科方向以水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领域为:(1)水工结构工程优化;(2)水利工程安全监控;(3)溃坝风险评价与预警。
该研究方向现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等齐全的专业支撑,拥有探地雷达、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及数显式混凝土缺陷探测等众多先进仪器和分析软件,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学科团队目前1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82%,博士3人。在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几年,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碾压混凝土坝安全监控反问题研究、基于风险的大坝安全评价技术开发、服役土石坝工程系统的可靠性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基于INSAR/GPS集成的岩石边坡变形稳定探测研究、基于GIS的山洪灾害数值评估模型及业务系统开发、3S技术支持鄱阳湖圩堤信息管理系统、持续强降雨致损堤防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省级及以上课题20多项,有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完成横向项目金额600多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20多篇。
研究方向之三:数字流域与“3S”技术应用
数字水利及“3S”技术应用研究方向是把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水利政务,防汛减灾,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大中型灌区的综合管理等方面,提高水资源与水工程的开发利用效率。该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为:
(1)水文及水工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理论研究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特殊的地理和环境条件,根据水文数据、水电工程大坝和边坡安全监测的各种需要,研究并运用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分析等非线性优化理论与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
(2)“3S”技术应用研究
应用3S集成技术研制流域水开发与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遥感图像处理,解决水体识别、云影消除、洪水进程监测与分析、行洪障碍调查、淹没损失评估等,本研究方向已完成1项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同时完成120万元的横向生产项目。
三、本学科发展思路
坚持“突出特色,重点扶持,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学科发展原则,按照以水利工程学科为主、结合交叉学科协调发展方向,针对水利行业及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做优做强水利工程学科。通过人才引进、队伍建设、经费使用、图书资料以及仪器设备等进行扶持,重点建设水工结构、水文水资源、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生态水利等4个学科点,提高水利工程学科整体实力,形成5~6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方向及研究领域,其中具有适应现代学科发展的2~3个交叉学科。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群,产生一批具有显示度、在国内有影响或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