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2008年1月,被确定为我校首批重点学科。该学科的依托专业是我校开办时间较长长、人才培养量较大的优势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电气工程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江西省特色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覆盖面广,学科带动作用大,是电气类学科的龙头学科,能辐射到自动化、热能与动力等专业。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通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特别在近些年,本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和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整体实力处于江西省内先进水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众多的相关实验室,构建有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相对合理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团队。
本学科立足江西,对江西电网新能源的发电预测和并网运行以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或技术难题进行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形成了负荷预测技术、检测技术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光纤传感及光纤智能技术等3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正以新的姿态和生机走出江西,走向全国。
二、师资力量
本学科团队由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组成,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内外高校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副高)18人,讲师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21人,占教师总数的67.74%,其中博士5人,硕士16人;详见下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梯队成员
研 究 方 向 |
姓 名 |
出生
年月 |
学位 |
职称 |
是否博士/硕士生导师 |
科学研究专长 |
电力负荷预测 |
赵志英 |
1963.4 |
学士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负荷预测 |
连晶晶 |
1963.4 |
学士 |
副教授 |
|
|
章顺华 |
1972.11 |
硕士 |
副教授 |
|
|
刘德辉 |
1956.8 |
学士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
吕树清 |
1957.8 |
学士 |
教授 |
|
|
张兴旺 |
1968.6 |
硕士 |
副教授 |
|
|
连晶晶 |
1963.4 |
学士 |
副教授 |
|
|
赵 冉 |
1984.6 |
硕士 |
助教 |
|
|
章或 |
1976.6 |
硕士 |
副教授 |
|
|
范莉 |
1978.8 |
硕士 |
讲师 |
|
|
胡雪云 |
1974.1 |
硕士 |
副教授 |
|
|
陈 亮 |
1969.4 |
硕士 |
副教授 |
|
|
彭聪 |
1969.4 |
硕士 |
副教授 |
|
|
测控技术及智能化仪器仪表 |
莫钊 |
1957.9 |
学士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智能化仪器 |
曾瑄 |
1967.12 |
学士 |
副教授 |
|
|
樊棠怀 |
1962.11 |
博士 |
教授 |
|
|
袁康敏 |
1965.11 |
硕士 |
副教授 |
|
|
余良国 |
1965.2 |
硕士 |
副教授 |
|
|
朱杰斌 |
1962.2 |
学士 |
副教授 |
|
|
刘校和 |
1961.6 |
硕士 |
副教授 |
|
|
邓鸿甫 |
1964.6 |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
|
王颖 |
1973.7 |
学士 |
副教授 |
|
|
夏非 |
1979.7 |
硕士 |
讲师 |
|
|
光纤传感及光纤智能结构 |
谢剑锋 |
1971.12 |
博士 |
副教授 |
|
光纤智能结构 |
刘光明 |
1965.7 |
硕士 |
教授 |
|
|
谭小刚 |
1971.12 |
博士 |
讲师 |
|
|
谭文群 |
1968.4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
|
刘剑冰 |
1976.1 |
硕士 |
讲师 |
|
|
虞菊英 |
1971.11 |
硕士 |
副教授 |
|
|
候友国 |
1969.3 |
博士 |
讲师 |
|
|
饶伟 |
1982.4 |
硕士 |
讲师 |
|
|
三、教学科研条件
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名 称 |
是否重点、
隶属关系 |
使用面积
(平方米) |
仪器设备 |
总值(万元) |
台(件、套) |
电机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200 |
81.6 |
193 |
继电保护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80 |
7.5 |
82 |
数字实验室 |
信息学院 |
100 |
9.5 |
102 |
模拟实验室 |
信息学院 |
200 |
32.7 |
206 |
电子实训基地 |
信息学院 |
200 |
23.4 |
167 |
电工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60 |
100.1 |
259 |
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100 |
14.6 |
94 |
电工实训基地 |
机电学院 |
150 |
17.7 |
38 |
电气工程实验中心 |
机电学院 |
800 |
470.88 |
42 |
|
|
|
|
|
四、今后发展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一批学术骨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的学术团队,建立以教授、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取得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力争在智能电网研究、负荷预测研究、测控技术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光纤传感及光纤智能化结构等领域取得突破,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力争使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1.学科点建设
(1)力争建成1个省级重点学科。
(2)配合学校,建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点。
2.科学研究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本学科科研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上,组织本学科梯队申报和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型科研课题,并能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较大应用成果或发明专利,出版教材或专著。学科建设期内,力争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3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3-5项,平均每年科研经费达到12-18万元。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8-32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为12-16篇,SCI、EI检索系统收录数为4-8篇;
3.学术团队建设
经过五年的建设,培养并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个由学科带头人和一批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骨干力量为核心组成的结构合理、政治方向端正、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浓厚、团队精神强、富有活力的学科梯队:培养1~2名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5~7名博士,使得学科建设总人数达到36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8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比例达到85%以上。
4.人才培养
本学科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每年培养本科生人100人以上,培养研究生3人以上,力争本科生考研比例达到12%以上。
5.实验室建设
为改善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共建基金,建设和完善自动化实验中心、机械电子实验中心等。
6.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建设期间,举办或协办国际学术会议1-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人次以上,举办国内学术会议1-2次以上,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2人次以上。加大与荷兰萨克逊大学等的互访、科研合作力度。